□ 杨学聪
日前,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北京市地下管线检查井盖病害判定标准和治理要求》,将井盖病害细化为缺失、破损、移位等10个类型,并对每类病害如何界定、怎么修复、修复后又需要达到哪些要求,作了统一规定。同时明确提出,经过病害治理后的井盖,质保期应不少于3年。
细看这项政策,把井盖病害细化为缺失、破损、移位、震响、沉陷、凸起、井盖高差、井周破损、井盖错乱、无防坠落功能10个类型。以井盖震响为例,若因减震垫圈缺失、老化引起,应补装减震垫圈;若因其他病害引起,应换装新的检查井盖。
在耀眼的城市灯火之下,井盖是每个人习以为常又极容易被忽略的东西。但这小而微的物件,其实在默默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良心和智慧。此次北京归纳出的病害都可能影响管线安全运行、人员车辆安全、道路通行舒适度、居民日常生活的不安全、不平整、不安静、不规范状态。
小小井盖能掀起多大风浪?据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北京全市共有井盖类设施335.02万套,包括井盖282.26万套、雨水箅子52.76万套。这些井盖裸露于地表,易受人为扰动和车辆碾压,随时可能发生各种问题,但现行水、电、气、热、通信信息等各专业地下管线的管理标准和作业规范,对检查井盖运行维护涉及不多,导致井盖的运行管理存在不精细、不规范的现象。而这项政策出台,正好堵上这个漏洞。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对“像绣花一样精细”的城市管理充满期待。而何为精细、怎样精细,切不可大而化之,必须落到实处。真正精细的城市管理,需要一套完备的精细标准来支撑,变感性认知为理性可参照的数据和规范。
城市管理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大到供暖管网、大型机械,小到一个垃圾桶一个井盖,都有其新老交替的自然节律,把每个细节规制好,让每个环节都切合实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人人各尽其责,万物各循其道,才真正达到了精细化管理。
笔者欣喜地看到,如今的北京正一步步根据实际情况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要求增补缺失内容、提高相关标准,将一些原则性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条款。比如,2021年4月1日起,《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规划设计标准》将开始实施。这同样是一项与每个城里人休戚相关的政策,决定着北京未来的出行环境。
随着更多精细化政策的落地实施,城市管理的网越织越密,越来越人性化,让每个人更好地享受城市生活的踏实、便捷。
作者:杨学聪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经济日报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更正或删除。